海外區塊鏈媒體發布推廣的常見迷思
在當前加密貨幣與區塊鏈產業蓬勃發展的時代,許多新創項目與企業紛紛嘗試透過海外媒體進行推廣與曝光。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少從業人員或項目方常常陷入一些「常見迷思」之中,不僅浪費了資源與時間,甚至可能適得其反。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些迷思背後的原因與解決之道。
一、以為發稿數量越多越好?錯!品質勝於數量
許多剛起步的團隊,在面對海外媒體推廣時,往往會認為只要將新聞稿投遞給盡可能多的媒體平台即可獲得最大曝光效益。這種「求数量」而非「求品質」的想法,在實務上並非明智之選。
事實上,不同媒體平台有不同的定位與讀者群體。例如,《Decrypt》針對的是專業投資者與技術愛好者,《CoinDesk》則更側重於主流市場與新聞報導,《Messari》則專注於區塊鏈數據分析與研究報告。若僅是隨機投遞稿件而不考慮媒體本身的專業領域與讀者興趣點,稿件很容易被視為垃圾郵件或低質內容而遭到忽略。
舉例來說,某項新興DeFi項目曾同時向超過20家英文區塊鏈媒體投稿簡短的新聞稿,但由於內容過於技術化且缺乏市場應用場景說明,在短短一周內幾乎沒有任何一篇稿件被採用或轉載。反觀其後續調整策略——針對特定垂直領域(如DeFi跨連接應用)撰寫深入分析報告並定向投遞給相關專業媒體後,成效明顯提升。
因此,在進行海外媒體發布時應採取「精準投放」策略:先明確目標受眾是誰?他們關心什麼議題?再選擇最符合這些特性的媒體平台進行合作或投稿。
二、忽略內容本身的價值:形式重於實質?
除了發稿數量之外,“重形式輕內容”的另一個常見迷思也普遍存在於業界之中。“只要把稿件寫好然後寄出去就行了”,這種觀念忽略了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下保持讀者興趣至關重要。
根據Newswire統計數據顯示,在所有收到的新聞稿中僅約5%能夠獲得編輯採用轉載;而其中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內容是否具有足夠深度與獨特性。 真實案例:某項NFT項目曾花費大量時間設計精美封面圖文及簡短描述文案進行社交媒體宣傳;然而由於未提供具體技術架構說明或市場優勢分析,在眾多類似項目中難以脫穎而出。 建議做法:應針對目標媒體平臺風格進行調整——例如《The Block》偏好深度訪談風格,《CoinMarketCap》則更重視行業洞察分析;同時確保核心信息清晰傳達(如解決方案/商業模式/市場優勢),並輔以數據支持說服力。 實用技巧:善用故事敘述手法增加可讀性;避免使用過度行銷語言;確保信息真實可信賴(引用白皮書/合約代碼審計報告等);考慮加入視覺元素(圖表/流程示意圖)提升閱讀體驗。 此外還需注意語言風格問題——即使面向英文讀者也應保持專業而不失流暢自然地表達方式;避免過度使用術語縮寫而影響理解層面。
三、“本地化”概念缺失:全球視野下的區域差異
隨著業務拓展至不同國家地區,“一刀切”的全球性推廣策略往往難以奏效。“所有國家都一樣”、“英文通通用”這樣的想法其實忽略了各區域市場特性及其對外來資訊接受程度的不同。
根據Statista數據顯示: 北美用戶傾向關注比特幣及大型交易所動態; 歐洲用戶則更重視合規性發展及隱私保護相關議題; 東南亞用戶對中心化交易平台接受度較高; 中東地區則對加密貨幣作為一種新興資產配置方式表現出濃厚興趣...
因此在制定海外發稿策略時必須充分考慮地域文化差異以及語言習慣: 語言選擇:除了英文外還需考慮法文、德文、日文等主要區域語言版本翻譯工作; 文化適配: 避免直接複製中國市場慣用話術(如“革命性突破”、“颠覆傳統”等),這些詞彙在西方語境下可能產生負面解讀; 注意節日慶典安排(如西方感恩節期間不宜推送敏感話題); 尊重不同國家對加密貨幣監管態度差異(如日本認可加密貨幣為法幣數位化形式)... 實踐建議包括: 在撰寫英文稿件前先進行母國語言版本本地化潤色; 選擇熟悉該區域市場情況的合作夥伴協助審校內容; 參考當地主流KOL言論風向以調整發稿角度; 必要時可安排針對特定區域舉辦線上線下活動加強互動交流...
總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唯有深入了解目標市場文化脈絡才能有效傳遞核心價值信息并建立長期良好品牌形象。
透過以上三個核心迷思剖析與實踐建議分享,我們希望能幫助更多從事區塊鏈相關業務的朋友們,在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市場環境時,能夠更加游刃有余地制定出既具創意又具執行力的品牌傳播策略,最終達成預期中的商機拓展目標.